日前印发的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》明确提出,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。结构性就业矛盾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供需不匹配,市场存在大量求职者找不到合适工作,同时企业面临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。本报推出“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”系列报道,探讨如何破解这一难题。
近期印发的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》提出,提高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。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,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,统筹抓好教育、培训和就业。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,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规模,根据社会需要、产业需求、职业开发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。
教育是塑造人才的根基。当前,我国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,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,关键要解决人力资源从哪儿来的问题。必须加强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,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专业人才。
改善供需错位
进入毕业生求职季,供需结构性错位问题总会引发各方关注。一方面,部分毕业生面临求职压力;另一方面,一些企业机构又难以招聘到急缺适配的专业人才。
解决供需错配,首先需从专业设置上着手改革。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教育部将从国家战略需求中凝练重大科技问题,持续产出原创性、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,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在突出位置,加快建立以科技发展、国家战略为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,更好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,完善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适配机制。
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,本科专业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成色。今年,教育部连续发布专业调整通知,增设国家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,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,调整力度空前。
据了解,为提高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区域发展的适配度,今年年初,教育部在黑龙江、浙江、河南、重庆、陕西等省份开展了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评估,明年将进一步扩大范围。
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表示,未来,教育部将提高本科专业与国家战略急需的适配度,深化新工科、新医科、新农科、新文科建设;聚焦科技前沿和国家关键战略领域,布局新兴专业,扩大急需紧缺专业布点,特别是提高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对高质量发展的响应度,更加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。本科专业建设将考虑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适配度,有针对性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,完善各专业知识图谱、能力图谱,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。
校企联合培育
当前人力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“错位”,主要原因在于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没有“联手”。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,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,增加在企业实践的教学环节,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,从而做到面向市场需求定制人才。
“学校围绕国家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向世界级集群加快升级的需要,对接集成电路产业需求,加大集成电路人才供给,较好满足了青岛集成电路企业投产、发展对人才的强烈需求。”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处副处长徐建国表示,学校坚持“专业建在产业链、专业群融入产业群”的原则,紧密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需求,做到专业建设必问产业、必问企业、必问应用,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。在加强专业建设引领下,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升。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96%以上,并以占比超90%的市外生源结构收获近70%的就业毕业生留青率。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、中国500强及青岛市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就业比例超过20%。
“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的跃迁方向,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质量发展的要求。如何与新质生产力共生长,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课题。”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范德辉认为,目前职业教育仍面临一些问题。例如,产业技术更新迭代快,教学内容容易滞后于产业发展;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技能训练与工作后从事的生产任务脱节;训练内容的更新速度落后于产业技术更新迭代速度等。为此,人才培养过程必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、同频共振。
增强就业服务
前不久,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多名学生与泉润食品、青果食品、帅客宠物食品等公司达成就业意向,外语学院数名毕业生与英科集团签约……学校“招聘会+直通车”的精准对接举措帮助许多毕业生成功就业。山东农大食科学院2024级毕业生牛向萍回顾找工作的日子,感慨地说:“一开始感觉海量信息无从下手,面试连连被拒。学校的就业指导和精准服务,让我成功入职心仪企业。”
据了解,近5年,山东农大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%以上。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、校长冷畅俭介绍,山东农大坚持访企拓岗扩增量,就业直通优存量,校企合作提质量,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,帮助每一位毕业生寻找心仪岗位。学校坚持全员参与、全程关注、全年指导的“三全”就业工作理念,做好学生就业精准指导和服务,学生需要什么,学校就提供什么,为毕业生“定制”指导策略,让学生从容选择自己的“饭碗”。
据了解,应聘受挫容易导致部分毕业生对找工作产生畏惧心理。不少学校关注到学生的情绪变化,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。例如,通过邀请优秀校友、企业负责人、专业教师开展讲座,分析就业形势,讲述自身求职就业经历;打造校园就业街,实时展播就业政策、就业岗位、就业典型,营造积极就业氛围;学校各学院根据自身特色,推出毕业生专属求职档案,对慢就业、怕就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。
相关专家表示,解决当前人力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“错位”问题,应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,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,增加在企业的实践教学环节,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。同时,须完善就业信息平台,及时发布企业用人需求和毕业生求职信息,促进供需对接。此外,也应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,鼓励毕业生到基层、到新兴行业就业创业。